在很多人眼里,跨国领养是一件“做好事”的事:孤儿有了新家庭,国家减轻了负担,收养家庭也实现了“爱的延续”。
但这条看似温情的路径,背后却藏着太多不能说、没人管、看不见的问题。
2024年,中国正式叫停除特殊亲属关系外的所有跨国领养,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,而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系统排查和价值重塑。
从“送出去”到“留在身边”,这不仅是政策的转弯,更是责任的回归。
那些看不见的伤害,才最致命
过去很多年,国内关于跨国领养的讨论几乎都是正面的。孩子去了国外,好像就被安排上了“幸福人生”。
展开剩余87%但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?
不少孩子到了国外以后,面对的不是温暖的家,而是彻底陌生的环境、语言隔阂、文化冲突,甚至是被忽视、被虐待、被伤害的危险。
很多被收养的孩子,年纪很小就被送出国,语言都还说不清楚,就要适应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他们跟养父母没有血缘,也没有文化认同,很多时候只能处于被动的位置。
一旦出了问题,没人知道,他们也说不清。更别说那些被收养后失联、身份不明,或者成年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合法身份的案例。
这些人,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,更别提有什么安全保障。
而且在国外,孩子一旦离开了福利系统,后续的监管几乎是空白。
原本是想“送出去有个好归宿”,结果却变成了“出了门就没人管”。
这不是孤立问题,而是跨国领养制度里一个普遍存在的漏洞。
为什么这种事能长期发生?
其实问题的根子,并不只是在个别家庭,而是在整个制度上有太多空挡。首先是监管上的缺位。
很多收养程序在孩子到了国外之后就基本结束了,原籍国很难继续跟进监督,收养家庭有没有善待孩子、孩子的成长环境怎么样都无人知晓。
这种“放人出门、后果不问”的做法,等于把孩子交到了一个看不清的境地里。
其次是身份问题。不少孩子被收养多年后才发现,自己并没有被正式注册为所在国的公民,也没有合法的居留权。
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问题,比如被遗弃、被虐待,连报警都很难,司法追责更是遥不可及。因为在制度上,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“灰色”的。
还有一个大家不太愿意提的现实,就是中间环节的利益链。有的机构打着“慈善”的旗号,把跨国收养当成一门生意。
国内手续虽然便宜又规范,但到了国外,费用就水涨船高,动辄上万美元。这些钱最后流向哪里、用在了什么地方,往往没人细究。
这种乱象的存在,让真正想收养孩子的家庭也受到了影响,把领养变成了一场“高价交易”。
再加上一些国家本身儿童保护机制就不健全,对收养儿童的监管不上心、制度不完善,跨国领养反而成了钻空子的路径。
有的孩子被安排进农村家庭、工厂劳动,或者被长期忽视、精神虐待,法律也很难介入。
甚至有些国家连最基本的国际儿童权益保护协议都没有签署,孩子在这样的地方生活,谈何安全?
中国为什么现在叫停?
回头看上世纪九十年代,中国刚刚建立起收养制度的时候,国家经济条件差,福利设施也不完善,很多孤儿没法得到妥善照顾。
那个时候,把孩子送到条件更好的国家,是一种现实的选择。说白了,是出于无奈。
但今天已经不是过去了。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,社会福利体系也越来越健全。
孤儿数量明显下降,福利院、儿童福利机构、专业护理团队都在不断扩容升级。
国家有能力,也有资源,来保障这些孩子的基本生活、医疗、教育,甚至心理成长。孩子在国内一样可以受到良好照顾。
更重要的是,社会观念也在变。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愿意在国内收养孩子。
他们有文化认同、语言共通、情感链接,这比跨国收养更容易建立起稳定亲子关系。
而且国内的监管体系更贴近,更有可操作性,一旦发现问题,处理起来也更高效。
相比之下,跨国收养的种种不确定性和风险,显然已经无法匹配今天中国对儿童福祉的高标准要求。
所以,这次叫停跨国领养,其实是一种“主动出击”,不是因为别人做得不好,而是因为我们能做得更好。
国家有这个底气,也有这个责任,不再把孩子交给不确定的未来,而是亲自担起守护的责任。
真正的强大,是不让孩子再流浪
这次政策调整,并不是对国际收养完全关上大门,而是把收养的门槛和标准提了上去。
只有亲属关系明确、确有必要的情况,才会被允许跨国收养。这不代表国家孤立自己,而是对孩子安全的高度重视。
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:不再以“送出去”为目标,而是以“养在身边”为底线。
过去我们总觉得,孩子到了国外就是“飞上枝头变凤凰”。但现在我们认识到,孩子只有在安全、稳定、有文化认同的环境中,才能真正成长。
国家的真正进步,不是有多少孩子被“输出”,而是有多少孩子被“留下”,并且被好好照顾。
我们不否认,有些跨国收养是出于真心,是出于爱。但制度不能靠个别善意来运转。只有当整个体系都有能力保护孩子的时候,收养这件事才有意义。
而今天的中国,正是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:不靠别人帮我们照顾孩子,而是自己来扛起这份责任。
这不是拒绝世界,而是保护好我们最小的国民。
发布于:陕西省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